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?

如果選擇一支有人性的手機,是消費者選擇了一種人性的生活方式,那麼當一個品牌選擇了一家血汗代工廠,他們選擇的又是什麼?

跨(國)界連結:談國際反血汗IT運動

張貼者: Yusuke 2011年5月17日 星期二

DSC_9550
文 / 鄭依依
5月7日,歐洲芬蘭坦佩利、瑞典斯德哥爾摩、烏普薩拉,荷蘭哥本哈根、德國奧登堡等15個地方的公民團體,響應國際電子業倡議聯盟MakeITfair的「國際反血汗IT日」,共同抗議跨國電子品牌剝削代工廠工人。在亞洲此端,台北與香港亦參與其中。資本全球化後,公民社會也以跨國、跨界的勞工連結,築成一道長長的防禦線,共同抵抗高科技電子品牌為謀取暴利,迫使生產鍊工人勞動條件與生活質素下降的劣行。
長工時、低工資、化學品毒害、過勞死、自殺…都是現代工業脫離人性的結果。近兩年,台資代工企業鴻海及勝華在大陸的子公司(富士康和聯建),以及勝華、宏達電在台灣本土的工廠,都相繼出現侵犯勞權的案子。
個案曝光後,在這些代工廠下單的歐美國際品牌,如蘋果、惠普、諾基亞,或是在台灣本土肇基的HTC、Acer,他們無視企業社會責任的真實面貌表露無遺,一概沾上了抺不掉的斑斑血漬。
抗爭的土壤處處不同,花開之茂盛亦各自有別 ─ 而這,便是公民團體跨越國際,攜手響應「國際反血汗IT日」的意義。如果這是一場對資本主義攫劫勞動者剩餘價值的抗擊,以「大中華」作為運動的地域範圍而言,兩岸三地的台灣、大陸、香港各有不同的處境,互相對照,更顯現出從生產到消費、整個資本主義社會運作流程中的不公義,也更能展露如何著力反抗的「槓桿點」(Leverage point)。
譬如此次兩岸三地針對電子行業的抗議,可看出台灣反血汗工廠運動的完整脈絡。因著HTC過勞致死的工程師、被歧視和解僱的工會幹部等侵犯勞權事件,勞團、工會、青年與學生組織起溫暖人心的露天聚會,一個個紅色小蠟燭排出的蘋果商標和書寫標語 – 「蘋果被咬掉的那一口是勞工的血肉」,他們用歌聲聲援工人,並透過網路跨界的支持,有效地反饋予本地消費者與工人,令運動產生協同作用。
台灣已有不少國際品牌也在他國或大陸設廠生產。台灣運動者對本土勞工的在地監察,包括要求政府監督在地用工情況、干預從台灣匯出的投資,促使本土資本家恪守企業社會責任、不敢造次,從而將運動的成果幅射至海外及大陸勞工身上。
正好相反的則是大陸的處境。縱使大陸消費群體崛起,大批人潮排隊輪購iPad2,農民工亦是「世界工廠」主體,但民間仍缺乏居中監督、倡議、爭取、推動改變的勞工團體;串連生產鍊工人與消費者兩端,拒絕血汗生產的抗議活動,亦然稀缺,有組織的抗爭在短時間裡難以實現。SACOM即是因此狀況而生。香港沒有生產、但有消費,並可站在西方消費者與中國生產者中間,填補這段要求消費者與勞動者站在同一陣線的空白。
跨國公民串連亦非首見。早在1990年代中,荷蘭「乾淨衫運動」(Clean Cloth Campaign)就開始建構國際聯盟的工作,運動策略從「對抗走向倡議」(from opposing to proposing),陣線也從針對個別品牌拉闊至整個成衣業。
世界各地如北美、拉美、亞洲的團體,聯同媒體揭發製衣工人的勞動悲歌,以至運動日漸成長,關注者日眾,歐洲民間團體也培訓起亞洲運動者、工人與工會幹部、給予消費者道德教育。從此起步,將外部「代議」抗爭帶進生產線,轉化工人自身團結力量,持續對抗剝削。
當企業家以自由巿場之名,如逐臭之蠅在全球任意掠奪財富時,民間力量的聚結無容鬆懈。
※本文作者為香港大學師生監察無良企業行動(SACOM)項目幹事※

香港勞團響應「國際反血汗IT日」,於街頭上演行動劇諷刺蘋果電腦不負企業社會責任,讓供應商以剝削勞工方式生產光鮮亮麗的3C產品。(圖:SACOM提供)

勞團諷刺,日前引發搶購熱潮的iPad 2,其實是以長工時、低工資等壓榨工人的血汗方式所生產出來的。(圖:SACOM提供)

勞團於香港APPLE門市前上演行動劇。(圖:SACOM提供)

為抗議台灣勝華科技在大陸蘇州的子公司 - 聯建(中國)科技 - 使用正己烷生產iPhone,毒害工人,香港勞團製作了大量道具,希望能喚起更多人一起監督企業發揮社會責任。(圖:SACOM提供)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全文轉載自PNN
http://pnn.pts.org.tw/main/?p=2669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