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?

如果選擇一支有人性的手機,是消費者選擇了一種人性的生活方式,那麼當一個品牌選擇了一家血汗代工廠,他們選擇的又是什麼?

[蘋果]血汗手機 事不關己(王宏仁)

張貼者: Yusuke 2010年5月13日 星期四


轉載自:2010年05月13日蘋果日報
http://tw.nextmedia.com/applenews/article/art_id/32508039/IssueID/20100513
五月四日,宏達電宣布新的智慧型手機,但學生團體「高科技冷血青年」到場抗議,抗議宏達電的代工廠洋華,剝削勞工、打壓工會,而宏達電執行長周永明一副事不關己的回應,「抗議要找對對象。」



五月四日,香港師生反商業劣跡組織(SACOM)發表一份調查報告「蘋果欠勞工與大眾一個公道:台商勝華蘇州廠毒害事件」,批評品牌公司對於供應商監督不周。面對外界對於蘋果供應商的指控質疑,蘋果公司以發表《供貨商社會責任報告》來回應。看來,台灣的企業對於「企業倫理」的課程,需要重修。 

反血汗工廠運動,在歐美已經發展了將近20年。1992年,一群美國
大學生去抗議耐吉工廠,因為其代工廠在第三世界使用童工、違反當地勞動法、支付當地員工低於生活水準的工資。當時耐吉公司的回應是:「你們抗議找錯對象了,那是代工廠的問題,跟我無關。」 

股東質疑影響業績


這惹火了廣大的消費者,因為他們不願意自己的消費而沾染滿手血腥的產品,使得反血汗工廠運動如燎原之勢,一發不可收拾。耐吉不僅面對輿論的批評,也有股東質疑,這樣事不關己的作法,是否會變成公司經營的風險因子,進而影響公司業績。

此事件後,耐吉開始制訂供應商的生產守則,要求所有供應商必須達到此要求標準,才肯下定單。影響所及,目前幾乎所有的西方品牌公司,都會定期出版報告,提供大眾有關其全球供應商的勞動、環保狀況。

除了個別品牌公司自己對於供應商的要求外,個別的產業界也開始訂定產業生產守則,例如美國電子產業制訂了EICC(電子產業公民聯盟)準則,要求全球IT產業的供應商必須遵守這些勞動與環保規定。歐盟則制訂了BSCI準則(符合商業社會規範準則),要求歐洲的貿易商或零售商監督其在他國的供應商生產行為。

對公司最大的影響,則來自於每個國家的投資基金所購買的股票所造成的股價波動。澳洲國會在2001年通過財務服務改革修正案,裡頭規定退休信託基金的管理機構在進行投資的時候,必須告訴投資者,當他們的基金在進行投資時,對於社會責任的考量程度如何。

這裡的社會責任是指當信託基金在投資某公司時,他們到底考量了多少勞動、環境、社會與倫理的標準。台灣的勞退基金也有類似的規定。

我相信,所有在海外的電子業或鞋業台商,都知道有這些生產準則的規定,因為他們的品牌客戶,會定期或不定期的進行環境與勞動檢查(連富士康集團,因為幫蘋果代工,都需出面幫蘋果澄清勞動剝削的指控),而且這台商大廠,也至少會設立聊備一格的勞動人權專員來應付品牌客戶的檢查。

但是宏達電作為全世界知名品牌HTC的廠商,竟然可以大言不慚的說「抗議找錯對象」,不知道是這位執行長無知,還是故意把台灣民眾當白癡? 

勞資關係才是考驗


目前台灣企業所重視的永續經營,都放在看得見的環保、社區經營或慈善事業上,但那不是企業社會責任。資本主義裡面最難以撼動的勞資關係問題,才是企業社會責任的最大考驗。 

作者為中山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